一份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竖的认识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竖的认识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丰富幼儿对蔬菜的认识。
2、通过装饰蔬菜,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乐意参与集体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萝卜、西红柿、土豆、辣椒、蘑菇等等。
设计思路:
前几周我们班的孩子正在探索《好吃的水果》,在活动中发现孩子们会将黄瓜列为水果的范畴,也会将柿子说成是蔬菜的,很多孩子还分不清番茄和苹果、番茄和柿子,为了帮助他们能将水果和蔬菜区分开,于是生成了这一活动《可爱的蔬菜宝宝》。
我班的孩子多数来自纯农村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有的.甚至普通话也不会说,但是他们对动手操作的活动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将装饰蔬菜宝宝作为活动的重点,在做做玩玩中,体验游戏的乐趣,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活动过程:
一、接电话引起兴趣。
设置情境:铃声响,老师接电话。山羊公公过生日,老师准备送礼物——蔬菜。
二、选择蔬菜宝宝。
1、老师选蔬菜宝宝。
2、个别幼儿选蔬菜。
3、集体选蔬菜送给山羊公公。
说明:请幼儿说说你给山羊公公选了什么蔬菜宝宝,你选的蔬菜宝宝是什么样的。
重点认识:看一看,闻一闻洋葱宝宝。
三、装扮蔬菜宝宝。
1、提问:你想怎样装扮蔬菜宝宝?幼儿自由发言。
2、出示教师的设计范例。
3、幼儿装扮蔬菜宝宝,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作品。
四、讲评作品。
把自己装扮的蔬菜宝宝给老师、小朋友看看,交流自己的作品。
五、延伸。
带着你的蔬菜宝宝离开活动室。
竖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平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便捷的方法——列竖式计算,上节课学习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一做第63页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近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3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3、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完成“练习十四”第11题。
判断对错,指明回答,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竖的认识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植树节快到了,借此契机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活动设计拟在让幼儿认识自然物,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颂扬人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本次植树节的活动,把幼儿认知、情感、行为贯穿于各种活动中,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认知思路、多层次去认识周围世界,运用观察、谈话、游戏、行动等多种方法,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请幼儿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视频短片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请幼儿观看风沙的危害及林木资源缺乏的新闻片断。
2、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
二、我知道的树木
1、分组讨论:你喜欢树吗?为什么喜欢树?喜欢什么树?
幼儿可以用搜集到的树木图片资料介绍自己喜欢的树木。
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常见树木的名称及种类,进一步激发幼儿了解树木的欲望。
三、我喜欢树木
1、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树的作用及好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降噪、防止火灾……)
2、教师介绍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认识植树节节徽。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四、我保护树木
请幼儿把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创造性的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报等。
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去园内的种植角观察春天的树木或参与到种植树木的活动中,感受植树的乐趣。
竖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习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竖的认识教案篇5
活动目标:
●感知8的数量,能从许多物体中找出8个物体。
●认识数字8,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物体匹配。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教具:8支铅笔,8的数卡,1-8的实物卡(分别置于活动室的不同地方)。
●学具:1-8的数卡,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练习目测数群。请个别幼儿说说你不用一个一个数一眼先看出那几个,然后是怎样接着往下数的?
●探究活动:笔有几支。
(1)初步感知数量8。老师拿出7支笔逐一放在桌子上,让幼儿数,说出一共是几支笔,再放1支,问幼儿发现了什么,说出7添上1是8。
(2)认识数字8。请幼儿说说8支笔可以用几表示?出示数字8,说出8像什么?8还可以表示什么?
●幼儿操作练习。
请幼儿把8条鱼圈画在一起送给小猫。
●游戏活动:数字找家。
玩法:幼儿每人拿一张数卡听音乐活动,音乐听,幼儿快速跑到与数卡数量相同的实物卡跟前。幼儿互换卡片重新开始游戏。
活动拓展:
●户外活动时间,幼儿两人一组玩猜拳游戏。
玩法:两人同时念"叮叮当当×","×"用1-8的任意一个数字代替,每人念的数字不得重复,说出数字大的幼儿拍一下另一个幼儿的手。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竖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浙教版)第五册p1134135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节课是《角和直角》将为学生后继学习《射线和角》做基础。课本从红领巾、书本和五角星等实物上的角抽出角的图形,然后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试一试通过对角的动态变化,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直角是特殊的角,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直角的知识,认识直角又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所以教材安排用三角尺量直角和画直角的内容,并将它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教材处理:
经过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这样的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所以我尝试着想是否能够将本节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为《直角的认识》。针对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用纸创造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角,了解知识起点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会学什么?
2、(这堂课要学习角)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听到过角吗?
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指指看角在哪里?
3、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摸一摸,碰一碰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有二条线组成┅┅)
4、学生试着画角。
5、展示所画的角并评价:你认为这些图形是角吗?(由学生分类,并说说理由)
(转动画的角)问是不是角?并说说理由(因为形状没有变)
(教师选出典型的角并画在黑板上)
是不是角?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1、尖尖的一点给它起个名字?(引入顶点概念)直直的线叫什么?(边)
谁来说说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顶点有什么特点?边呢?(直直的)
2、闭上眼睛,把角记在脑中。
3、判断,并说说理由。
()()()()()
三、画角
1、看原先的角,说说有什么想法?那怎样画角?
介绍画角方法(师画,先画出尖尖的一点,再在这一点上画两条直直的线)标出顶点和边。
2、生再次画角(画出两个不同大小的角,并写出顶点和边)
四、创造角
1、用圆片。
①这上面有角吗?你能想办法创造出一个角吗?
②合作操作,拿出圆片,以最快的速度创造出一个角,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创造了角,指出顶点和边。
(折、剪、先画再折,直接画)
2、用长方形
①长方形有几个角?
②如果剪上刀那角的个数会有什么变化?
生说,并合作操作。
3、介绍剪法:
五、活动角,感知角大小
1、拉开一边,另一边也不动,形成一个角。
2、玩一玩,同桌各拉一个角,比一比谁大?
再拉,比一比谁的小?
3、想一想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拉开变大,合拢变小)
六、总结:
1、铅笔盒上有角吗?
(有角,只不过为了安全才让它的顶点变圆了)
2、三角尺的角,红领巾的角,为什么摸上去感觉不一样?
(材料不同)
3、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认为的角并画自己心中的角的样子。注重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来展开进行教学,最后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判断题中也注重角的边的特点是直直的以及角的两条边可以是不一样长的,在现实的三角尺上就可以找到原形,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然后的再次画角以及创造角是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飞跃。通过拉活动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程度有关,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而不是老师怎么样去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最后通过对话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角是可以有所改变的以及不同材料制作的角的感觉也会不一样。这样,就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学习是有用的。
竖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引导学生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指名学生汇报。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角吗?
指名学生汇报,课件闪动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角及各部分名称
(1)出示三角尺,请大家摸一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角有尖尖,角的两条边直直的……)
(2)谁来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有学生只摸到角的顶点处)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互相指指看。(学生会指着两条边)
(3)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点击课件)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吸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吸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然后通过课件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学习画角
(1)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那你能不能把角画出来呢?老师示范画一画,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起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
(2)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指明学生说说怎么画的。
(3)师:为了让学生能规范正确地操作,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画角时除了纸和笔还需要什么;强调直尺。②画角时要画些什么,进一步巩固角的特点。
(4)用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交流画角的顺序:先画顶点再画边。运用动画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画角时要用直尺。学生说画法,教师随之板演。学生练习画角,找出一些画得比较好的作品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师:设计了数角的检测练习,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指一指图中哪里有角。
2、找一找自己身边的物体中哪里有角。学生从自己身边不同的物体表面上找出角,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谈收获,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