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实施,下面是吾爱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下册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燕子专列”的意义。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勾画感受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板书:燕子。你对燕子有哪些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燕子专列)齐读课题。自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注:学生想问的问题可能主要有这些:什么叫专列?专列是怎么样的?燕子为什么要乘专列(会乘专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自语,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2.认读生字。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
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呈人们、燕子专列)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人→燕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三、朗读感悟,品读第二段。
1.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成千上万只燕子高高兴兴地从南方飞往北方。然而,它们在瑞士境内却遇到了麻烦。究竟是什么麻烦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集体交流:
(1)燕子在瑞士遭遇了几方面的麻烦?教师板书。(板书: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冻死、饥寒交迫等)读一读这些词语,提醒学生积累。
(2)理解“饥寒交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用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燕子遇到的仅仅是饥寒交迫的麻烦吗?还遇到了什么麻烦?
长途跋涉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燕子一路上要飞过哪些地方吗?这一路,燕子们多辛苦呀?谁能读出燕子的疲劳。(指名读)
(4)燕子们饥寒交迫,再加上长途跋涉所带来的疲劳,所以课文说它们正——濒临死亡,濒临死亡是什么意思?
3.根据课文情景想象燕子的处境,结合自己的心情,进行朗读指导。
四、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研读重点,感悟人文情怀
过渡: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谁知道这些可怜的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1.请同学们自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把这些地方用——划出。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感悟居民奉献的爱心
(l) 出示句子:听到消息以后,居民们走出家门,冒着的春寒,顶着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寻找冻僵的燕子。
(2) 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 想想从横线上的词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透过“纷纷”“满天飞舞”“四处”等词语,体会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的焦急心情,体会人们不畏严寒、不辞辛苦拯救燕子的博大产爱心。
(4)读句子,想象成百上千的居民丢焦急而又耐心地四处寻找燕子的感人三场面。
(5)感情朗读。
3.感悟贝蒂付出的真情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的插图
(l)想象她一整天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2)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她在乎的又是什么?
⑶朗读第4自然段,从“冻得通红”“冻得僵硬”“不在乎”等词语感受小贝蒂对待燕子的忘我真情。
三、续读课文,深化理解
1.体会送别的感人场面
这些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燕子,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因为政府的伟大决策,居民的爱心奉献,贝蒂的真情付出,它们却走进了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并即将启程返回自己眷恋的家园。列车缓缓启动,在人们送别与祝福的目光中,车厢里的燕子对着人们卿卿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们在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车厢中的一只曾经被居民或贝蒂救护的燕子,在你即将告别他们的时候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想好了,请写下来。
学生独立写话――准备发言――真情诵读。
2.与贝蒂关切交流
列车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大家陆续离开站台,然而贝蒂却依然眺望着列车远去的力一向,挥动着冻得僵硬的小手,为车厢中的燕子们祝福……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此时此刻的贝蒂内心深处的语言,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对贝蒂说。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深化
1抄写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搜集有关保护动物的资料,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燕子专列
麻烦 救护
饥寒交迫 政府
濒临死亡 居民
贝蒂
三年级下册教案篇2
?设计理理念】
李吉林老师说“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了对“物”的认识,本课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披情入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反复的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初步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内蕴。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爱心的力量;
学习借鉴想象在童话中的表达作用,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2、过程和方法:
情至而辞发,创设真切的诗歌情境,以情”发“辞”,“辞”促“思”理解
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主动积极的探讨对诗意的独特见解。
在朗读时能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两首诗以民间故事为依托,以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诗人一时的心情感受,学习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体会诗歌高度凝缩,耐人品味的语言美,感爱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乞巧》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1、学生上台讲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传统习俗:
导言:美丽的民间故事让我们遐想翩翩,如果我们也能得到织女的智慧和灵巧那该有多好啊,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当一回“诗人”,让我们回到七夕乞巧节这一天去向神仙娘子“乞巧”出示课题,读题。
2、播放花好月圆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过节的热烈气氛。并说说自己打算怎样过这个”乞巧节”。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并尝试给诗歌划出节奏。
2、边读边想象过节这个晚上周围的情景怎么样?诗人在这个晚上的感受和心情怎么样?
场面(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有说有笑……)
心情:兴奋,喜悦,紧张……
3、”诗人”交流感受,用相关的诗句抒发内心的感情。
4、师配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引导吟咏诗句:
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节又到到了,诗人你和人们一样来到外面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你禁不住说,(七夕今宵看碧宵)听说牛郎织女就要在这一天度过河桥来相会,(牵牛织妇女渡河桥)家家户户在这个美好的晚上望着圆圆的秋月,乞取织女的心灵手巧(家家乞巧望秋月),她们穿啊穿啊,在这热闹的夜里不知有几万条丝线从月光下的针孔穿过(穿尽红丝风万条)
三、再读诗歌,深悟诗情
1、同桌互读再悟。
2、(配乐)学生可随乐离位,如临其境,寻找“节日的伙伴”对月朗诵。
3、检查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生字
1、自主分析记忆字形:
注意区别“气──乞”强调“晓”不要多写一画。
2、指导认真写字,范写“霄”“屏”。
3、学生选字组词,说句。
第二课时
?嫦娥》
一、谈话导入,简介诗人
1、教师板书“悲伤”这个词语,请学生分别说出与这种心情有关的词语或场面,
2、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师相机概括简介李商隐及其悲情诗:
唐代诗人,一生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歌如《锦瑟》《无题》《夜雨寄北》,而这些诗歌很多都是反映一种悲伤的感情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嫦娥》,生读题。
(学生静息,酝酿情感。)
二、情境激qing,初读诗歌,意会诗意
1、播放《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生根据师的描述展开联想,产生相应的体验,并模拟嫦娥做出叹息状,悲伤状:
广寒宫里,灯寒壁冷,窗外落叶萧萧、我望穿秋月,一夜无眠,后羿,后羿你在哪里啊?
2、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在情境描述中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悲伤,寂寞,后悔)
(出示诗歌),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样把嫦娥的这种心情描绘出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学生讲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
3、解决疑难问题,理解关健词语。
4、“烛影深”“晓星沉” 分别说明了什么?
5、嫦娥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从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6、学生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配乐)自主练读诗歌,边读边想象。
2、小组读,互相指点。
3、指点名读,师生评议,相机指导读出节奏。
4、背诵诗歌。
四、课外拓展
了解李商隐的其它诗歌。
三年级下册教案篇3
?放风筝》: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四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3、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学习生字“衫”,注意是“衣字旁”。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板书课题。
二、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按要求预习: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生字注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一般写人时,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特点,包括品质特点,外貌特点等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下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男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不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学具(男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复式统计表),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咱们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
生:跳绳、踢足球等。
师:爱运动的孩子总是最健康,最阳光。
师:为了更加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调查一下我们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愿不愿意参与?真是积极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准备好了吗?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学校都准备调查哪些活动?
生:画画、看书、踢足球等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数据
师:要想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生:预设(举手表决,站立表决,数一数)
师:不错的方法!
师:每人可以选几项?
生:一项
师:是的,为了数据准确,每人只能选择一项。
师:这些活动中,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能一起统计吗?(不能)是的,我们应该分开统计。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个单式统计表,我们先来统计男生,谁愿意帮帮老师(注意:两位同学,一位同学主持并数数,向老师这样,喜欢…的有几人?另一位同学记录数据,明白?)注意选择的时候每人限选一种。
2、整理数据
师:数据收集完了,仔细观察:
①男生最喜欢哪项活动?女生呢?
②男生喜欢跳绳的和女生相比,谁多?
③咦?为什么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速度比第一个明显变慢了?
生:第二个问题需要看两个表。
师:是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其中一张统计表就可以,而第二个问题需要看两张才能比较,麻烦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开始吧)
3、合并表格。
(1)汇报交流。
①纵向合并(这样比较起来就容易了,再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还需要再修整一下吗?)
②原始的复式统计表,隐藏相同的活动(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呢?)
(2)师总结:是的,这两个表格都有相同的活动,所以可以省略一个。(真善于发现)再看这个表格,你还能看出哪一横栏是女生,哪一横栏是男生吗?(如果一开始就给你这样的一个表格,你能分辨出来吗?)那怎么办?
生:如果标清哪个是男生哪个是女生就好了。
师:标在哪里合适呢?(请人上台试着指一指,这样可以吗?)剩下的这一栏就是?(女生)
(3)出示新的统计表,区分性别
师:通过我们的优化,老师又做了一张合并后的新统计表,对照这张统计表观察,第二横栏表示什么?
生:男生人数
师:第三横栏就是?(女生人数)
(4)认识“表头”
师:左上角的空白格我们将它分成了几部分?(三部分)其实,这是这个统计表的表头,它就相当于对整个统计表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分别代表横栏内容,竖栏内容和表中数据,横栏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活动”)应该写到哪里?(写在最靠近横栏的的位置)
我们新的统计表基本完成了,只剩下数据没填写,请快速的在作业纸上补充完整,一位同学板书。
真了不起,我们共同完成了一张完整的统计表,掌声送给自己!
4、对比表格,揭示课题
(1)回顾一下刚刚我们的三个表格,前两个表格和第三个表格各有哪些特点?(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汇报交流。)
小结:前两个统计表只统计出了一组数据,只能单纯的表示出男生或女生喜欢的活动,这样的统计表叫“单式统计表”,而最后一个统计表统计了两组数据,不仅能表示男女生喜欢的活动各有几人,还能方便的进行比较,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2)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师:关于复式统计表,都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出示)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②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③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下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复式统计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请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2、4题。
1、
问题1:统计表包含哪几项内容?
问题2:观察统计表中三届奥运会情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第28届奥运会俄罗斯获得的金牌最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2.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学生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3.调查本班同学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和做家务的时间。
(五)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材37页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三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优点。基于以上的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利用知识的迁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统计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利用知识的迁移,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新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过程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优点,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它和本节课的学习有关哟!
出示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
学生自主猜谜。
(如果没有学生猜出,师公布答案:鞋)
师:淘气和同学们想开一家小小鞋店,应该怎样进货呢?我们一起来帮一帮他们吧!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确定调查的内容。
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忙进货。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进货”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倾听)
个体汇报:
预设
生1:应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鞋。
生2:应主要考虑鞋号的问题,应调查一下同学们都穿多大号码的鞋。
生3:我也认为应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
2.以本班学生为例,对学生们的鞋号进行调查。
(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
(2)指名汇报。
(3)选两名鞋店成员,一名调查女生鞋号,另一名调查男生鞋号。
(4)用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
师: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男生鞋最大号码是38号,最小号码是33号;女生鞋最大号码是37号,最小号码是32号。
生2:穿34号鞋和35号鞋的人比较多。
生3: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8人。
小结: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鞋、35号鞋的同学居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