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是否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体现出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变通能力,一份清晰的教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课文教案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课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课题理解。
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
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音,揭示课题
同学们,红领巾广播站开始广播了,大家注意听,播音员说了什么?
播放录音
同学们,刚才张爷爷捡到一些东西,是哪些同学丢的,请到我这儿来认领。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
失物招领
(练读课题,注意读准“失”的音)
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练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字作个记号,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3、全班交流。
学生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4、练读生字,巩固字音。
⑴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⑵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和词语。
三、自主发现,自由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1、学习任务。
⑴给小伙伴提一个问题,在你的问题中可以用“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词。
对小伙伴的回答给予评价。
⑵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⑶汇报交流(以下的交流要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选择相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讨论、朗读)。
①当学生提出“失物是指什么?”时,学生自主交流,朗读第六自然段。
②当学生提出“失物的主人是谁?”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练读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
③当学生提出“同学们为什么说自己没丢东西?”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同学们确确实实不知道自己丢失了东西,四十双眼睛怎么样?四十张小嘴怎么样?不一会儿,四十张小嘴怎么样?)
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同学们惊奇的样子。
④当学生提出“同学们怎么样认领失物?”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你当时会想些什么。
(抓住“脸红了”、“一个个”指导朗读。)
⑤当学生提出“老师和张爷爷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时,在交流、朗读的过程引导孩子练习说话。
老师和张爷爷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
2、朗读全文。
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校园里、街道上或自己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
在你们曾经参加过的春游等集体活动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二、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学生认读。
2、出示红色的生字,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记忆生字的字形。
(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形近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记忆字形)
3、做“走迷宫”的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三、朗读课文
1、小组内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
1、在复习巩固生字的过程中,出示“我会写”中的字。
认识,观察,说说怎么写漂亮。
描一个,再写一个,师生评议。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指导。
“同”,被包围部分要往上写。
“专”的第三笔是竖折折。
“队”的双耳旁要写得高而小。
五、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⑴出示“读读比比”中的词语,指名读。
⑵在小组内读读比比。
说说发现了什么。
⑶全班交流。
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12、失物招领
老师学生
严肃睁大眼睛
举起塑料袋脸红了
会心的微笑领会
爱护环境卫生
画课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 )( )一芥( )铺毡( )更有此人( )喃喃(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3)更定( )
4)余挐一小船( )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强饮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画课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应该”、“本领”、“真正”三上词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其义,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3、了解两只小狮子不同的表现,使学生知道应该从小锻炼生活的本领,不应该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4、能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情境表演,引出故事:
1、森林里的动物们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谁可以当选“森林之王”。同学们,你们猜猜,大家最终选了谁?(狮子)
2、出示生字“狮”并教学。(左中右结构、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说怎么记。
3、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表演:
为什么动物们一致推选狮子做大王呢?老师请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狮子的资料,谁能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语气来演一演?
学生戴着自己制作的头饰,结合自己搜集的有关狮子的资料模仿小动物的语气说说推选狮子做大王的理由。(课件演示狮子的图象)。
4、狮子凭借记得的本领成了森林之王,瞧,现在它们有了自己的宝宝,两只可爱的狮子王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两只小狮子的故事吗?
二、按要求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按屏幕上的要求自学课文。(屏幕显示:)
狮 整 练 习 滚 扑 咬
苦 懒 洋 吞 将 靠 应
2、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
1、教学“我会认”中的生字。
a、屏幕出示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和同桌比一比谁读得更好,然后讨论一下哪些字的读要注意。(shi ying)
3、开火车读。
4、出出金点子,帮助大家记住这些字。
b、这些生字藏在了词语中,你还会读吗?○1同桌同学一起读,看读得快又对。○2当个小老师带领大家读。○3谁能从这些词语中找出abb的词语?再举几个这样类型的词语。○4齐读。
2、同学们数清楚了吗?课文一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评议读得怎么样。(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3、出示插图:
a、用自己说两只小狮子长得怎么样?
b、他们的表现有哪些不同?(看图说说,然后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个小节读懂的?)
c、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词语。
一只刻苦 整天练习 滚 扑 咬
一只懒洋洋 什么也不干 晒太阳
d、哪只狮子长大后会成为真正的狮子王?为什么?(勤奋、努力、珍惜时间)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哪只懒惰的小狮子吗?
e、指导朗读第二小节。(用语气和表情读出小狮子的不同)
四、教学生字
1、屏幕出示:练习
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怎样?在田字格中书写要注意什么?
演示字的笔顺。集体书空。扩词。
2、练习书写。
五、课时小结:
这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许多生字、了解了狮子的一些生活习性,还通过自己的聪明,
读懂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知道了只有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才能真正拥有本领。下节课我们就要一起看看小树和狮子妈妈是怎么说的。
画课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3、了解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示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沛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测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身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掌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身融入诗歌中去,用自身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沛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沛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和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绩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身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示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协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悔恨。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身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真、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实际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示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依照自身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画课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想象雷雨前后的景物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文中图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垂、逃、越的写法。
五、课外延伸
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画课文教案篇6
教学任务: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徘徊、旋转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揭题
⑴、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蒸融徘徊、旋转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自己读一遍。
3、指名读
4、有不同想法吗?
5、(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情感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3、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画课文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①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山市》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章,到今天为止,文言文教学一直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这一次我设想还是要把文章的内容弄懂,我常用的整体阅读方法有学生自己看课文下的注解,朗读,老师的讲解,这么多种方法里,最常用的还是老师的讲解,我设想是先通过朗读,再通过学生自己看注解来解决一部分,然后老师再讲解一下,这样大部分的内容学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老师再询问是否还有存在的问题来扫清一些学生个别的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虽然正音没问题,但朗读的节奏存在问题比较多,所以,我范读了一遍,然后学生读,读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对于课文下的注解,昨天已经让学生回家把课文下的注解和文言文的原句对号入座——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因为平常有些学生经常直接抄录整句的翻译,学生反而没有很好地了解注解。对于课文的翻译,虽然学生已经预习,上课时翻译时遇到的困难似乎也不多,但是很让人恼火的是时间依然是不够的,还是用了一节多。
也不知道别人通过大量的朗读之后,学生到底对翻译懂还是不懂?懂多还是懂少,因为我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提出翻译中还存在的问题的——应该说这样做,对词语积累更为全面,但总的说,用的时间超出了课时规定,也不知道别人到底是怎么教的?他们到底在时间和对课文理解方面怎么做出平衡?教学要求不要逐句翻译,面面俱到,但哪些内容可以省略呢?有些词语翻译存在问题,比如不理解和过于模糊的理解,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理解,就算稍微讲解一下,也要用去这么多的时间,不要说什么具体的语法。
今天本来想通过《山市》一文中的七个时间词,把昨天教学目标巩固一下,但由于时间不足,我只让学生点出时间词,没时间和昨天学的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这失去了一个比较好巩固的机会。
现在很棘手,文言文教学一直教似乎一直一个样,可能不知道具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改变就没有目标,最好是去看看别的学校的老师怎么教,可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教法上可能差距比较大,也不知道能得到是什么样的效用,何况我现在很少去听课,要去听听看。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
再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齐读”、“分小组朗读”、“学生个人演读”等。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课堂不呆板,显得有变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学机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例如,有学生提出“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学生回答“优秀”、“天朗气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采取朗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朗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兰亭集序》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他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又如“所以”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在朗读中自己解决了。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增加积累,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背诵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朗读教学课。
当然,教无定法,朗读教学法也不是,因文因人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画课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理解:“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具
课件,恐龙录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问题抢答
同学们,我听说你们课外知识可掌握了不少,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有)
请同学们快速抢答出图上的是什么动物?(出示恐龙图片)
2.交流知识
你们是怎么认识恐龙的?(从书上、动画上、画报上……)既然同学们跟恐龙这么熟,能不能描述一下你们认识的恐龙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介绍恐龙)
3.观看录像
(放录像)介绍恐龙知识。旁白:的确,在大约两亿年前,恐龙有过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那时,还没有人类,恐龙才是地球的主人。它们和其它爬行动物一样,从坚硬的蛋壳中被孵化出来。它们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中的翼龙可以自由的在天空飞行,鱼龙能在海中畅游,而三角龙、梁龙等则可以在陆地上到处漫游。恐龙的种类非常多,有身躯巨大的雷龙,也有袖珍的细腭龙;有食草的鸭嘴龙,也有凶猛食肉的霸王龙;恐龙的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可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销声匿迹,这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恐龙灭绝”的奥秘。(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灭绝的意思:完全消失。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恐龙什么时候灭绝的?……)
3、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把书翻到140页读读吧,
要求:1)读一遍课文。
2)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好。
3)一边读一边把含有生字的词语用“——”画下来,借助课后拼音提示把它们读准确。
4、检查识字情况,(大屏幕出示字词)及时正音并点拨“庞大、耐不住、或者、哺乳动物、孵”的意思。
三、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列举了几种恐龙灭绝的说法。(指导默读方法)
2、汇报交流
边默读边标出几种说法,汇报答案。如果答案出现分歧,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找到的这几种说法。(寒冷说,撞击说,偷吃说,传染说,降温说……)
3、相机认识分号:一个长句讲了好几层意思,每一层意思用;隔开,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4、自主学习
这几种说法中肯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你把这部分多读几遍,然后说说你的感受,也可以出题考考其他小朋友,如果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5、汇报自学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1)“寒冷说”。相机指导“耐不住”:“受不了”、“忍不住”的意思。师引导学生把“受不了”、“忍不住”带进句子中读一读,看看意思是否一样。”耐不住”能说明天气实在很冷,恐龙实在受不了了。
为什么其它动物受得了,而恐龙这么大却耐不住严寒呢?这跟动物的大小又没关系,这是因为其他动物有的借冬眠躲避寒冷,有的身上有皮毛来保暖,而恐龙既不冬眠也没皮毛,所以就冻死了。
冬眠: 像蛇和乌龟、青蛙那样,冬天躲起来睡觉。冬眠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冬天很冷,它们躲在洞里就不怕冷了。冬天很多植物都死了,他们很难找到食物,如果冬眠,就不会到处找不到食物吃了。
2) “撞击说”。什么叫“宇宙行星”?在宇宙中,像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些都是行星。
“尘埃”是什么意思? “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尘埃把太阳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联系上下文体会。 “尘埃”应该是指行星撞上地球后产生的一些尘土或者是一些碎片吧。
3)降温说。“为什么全球气温下降,恐龙就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有些动物的孵化和温度、环境、潮湿度有关。比如乌龟、鳄鱼,当气温高时,就会孵出雌性的,气温低时就会孵出雄性的,科学家根据这些动物来推断的。
(朗读方式多样,可以用自读、比赛读、带读、找朋友读……)
四、拓展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知识
小朋友刚才都谈了对恐龙灭绝几种说法的认识,是不是只有这几种说法呢?指导省略号的用法。还有其它说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你们收集的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说法。指名汇报。
2、提供线索,开拓视野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讯息吗?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线索(给出网址)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刚才听了小朋友们提出恐龙灭绝的种种可能性,总的感觉是任何一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恐龙大规模的死亡,但是又都无法使恐龙短时间内完全灭绝。所以恐龙之谜,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也因此留给我们更多遐想的空间和探索的空间。最为同样主宰地球的生物,我相信恐龙的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人类很大的启示。
庞大的恐龙家族为什么会灭亡、星星的运动为什么总是有规律,岩石是怎样记载地质的变化,本单元课文为我们引出一个个疑问,这些大自然的奥秘正等待这我们去观察、去研究、去探索。学好知识,未来才又机会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课文
1、齐读课文。指名说说文中介绍了几种恐龙灭绝的原因。
2、出示课件,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连线。
地球上的条件变化 引起一些事物的变化 结果
地球变得十分寒冷 偷吃恐龙蛋 恐
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恐龙耐不住严寒 龙
地球上哺乳动物增多 不能孵出雌性的恐龙 灭
全球气温下降 尘埃遮住太阳,动植物大量死亡绝
二、 复习生字
1、用游戏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如用拼音和字找朋友、生字和熟字找朋友连成词语、猜字)
2、开火车认读生字和词语。
3、扩词。
4、出示学生收集的恐龙资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
三、 指导写字
1、由认读既要会读,又要会写的字导入学写字。
2、让学生观察要写的汉字的笔画、偏旁、不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说说那个字不容易写好,写时要注意什么?
“寒”字中间的三横,下边是两点。“严”字的上下两横。
“类”字的书写,再次强调“一般情况下,一个字中不要写两个捺;如果出现,就将其中的一个捺变成点”。
染”九缸水放在木架上,“九”别写成“丸”。
4、学生仿写,老师巡视。
四、 词语积累
1、读读抄抄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2、说说你还喜欢文中哪些词,把它们积累在词语本上。 备注
本课生字较多,除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字外,主要把生活识字与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如,“遮住、偷吃、书籍、躲避、死亡”等都是二年级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词语。要通过反复朗读词语认识词语中生字的读音和意义。
认识第四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帮助科学家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可在小组里开展讨论。
积累如下词语:庞大、冬眠、躲避、耐不住、尘埃、遮住、枯萎、哺乳动物、偷吃、传染病、孵出、雄性、书籍。
作业布置
1、把今天学过的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2、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及你所查到的有关恐龙的知识,小组合作出一张恐龙知识手抄报。
3、读一读生字,写一写汉字。
板书设计 31、恐龙的灭绝
寒冷说
撞击说
原因 偷吃说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传染说
降温说
……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喷绘画教案7篇
★ 影子画教案6篇
★ 画影子的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