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教学结束后,老师们一定都认真写好教学反思了,会写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写作技能,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家乡的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家乡的教学反思篇1
?如今家乡山连山》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五声羽调式的一部曲式结构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比拟的形象手法来歌颂农村经济改革后的新气象,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根据歌曲内容,以往的教学过程会是如此:
一、组织教学
二、基本练习
1、视唱:
歌曲的最后八小节曲谱,以解决歌曲的教学难点
2、二声部训练:
3、音乐知识:
▼ 顿音记号
三、歌曲教学:
四、歌曲表演:
五、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在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后,我在想,如何使《如今家乡山连山》的教学有新的突破,为此,对歌曲的教学设计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规,做了一些尝试: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学科综合与其他音乐体裁的联系。我把本课的教学围绕“秋天”这一主题设计成《绚丽多彩的秋天》,让学生在学会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后,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通过歌曲《秋天多么美》、打击乐曲《丰收锣鼓》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农村喜庆欢天喜地的气氛;通过欣赏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感受浪漫抒情的秋天;通过欣赏配乐朗诵沈尹默的《秋》、白居易的《暮江吟》来了解文学家笔下的秋天。
2、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歌曲的导入时,我对歌曲的两个声部进行了两次范唱,并告诉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限,请学生们帮助老师完成歌曲的范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进行了师生合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倾听和参与中获得对歌曲的初步感知。 在歌曲二声部的训练中,启发学生倾听声部的音量,以培养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感受。在朗读歌词时,学生习惯了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但在这一课中我强调学生用欢快而富有感情的声音朗读歌词,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现的内涵;在歌曲的学唱中,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进行演唱,教会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在教学内容的延伸中,了解秋天不同韵味的美丽。
设计好教案以后,我进行了课堂教学,这个教学设计我教了五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其中两个班级是借班上课,这五次的教学给了我一些启示:
1、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内涵,增进对音乐不同题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因素。针对水平好的班级还可以插入创作练习,利用歌曲前两句的写作手法,教给学生“同头换尾”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针对基础较薄弱的班级,不完全采用视唱法,一二乐句采用对唱的形式,最后乐句着重在音的模唱上。歌曲的总体教唱中多听多观察多模仿。
3、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有几处还需进行修改:
(1)教授歌曲中的力度记号并能在演唱中运用。
(2)最后一句中的附点音符用动作弯腰来辅助,八分休止符用响嘴来替代,对最后一句进行重点的处理。
以上是我在教《如今家乡山连山》时的设想和教后反思总结,以供我今后的教学做参考与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如今家乡山连山》音乐教学反思》,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画家乡的教学反思篇2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巴金,一个远离了故土很久的游子,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很有影响的作家,一个把一生的爱和热情奉献给文学的老人,在87岁的时候,在收到家乡孩子的来信后,克服着年老体衰,给孩子们的回信。他的言语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一个仁者的风范从他的文字间弥漫开来,一种恬淡和温情洋溢出来,一份美好的祝愿和希冀流淌出来。“让生命开花结果”,是巴金老人一生的美好心愿,也是对孩子们最殷切的希望。文字质朴感人,散发着浓浓的爱意和朴素的情怀。这样一位走过一个世纪的老人的心愿,这样一份用一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让小学生来理解感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备课时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巴金“信息”:《巴金百岁年谱》、《巴金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巴金箴言》《巴金语录》等,从这些信息中我了解了巴金老人从出生到百岁一个世纪来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巴金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我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此时再来读课文,每一句话都有深意,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动。突然之间我找到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桥梁——感受巴金,结合着语文课标对高年段学生所提出的具有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课前我就让学生广泛搜集巴金的资料,去感受巴金奉献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博爱的一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书信,读一封信要明白写信人为什么写这封信,写这封信想表达怎样的意思?信中的语言是带有情感的,是带有温度的。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朴素的文字中包含的感情;(2)通过反复品读重点句子,走近巴金的内心,明白生命开花的意义。(3)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激发学生让生命开花的愿望。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抓“巴金爷爷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写信?”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想象体会,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浓浓爱意。重点抓住“终于”和“千金重”两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感受巴金爷爷写信很吃力,由于爱孩子,还是提起了笔,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和巴金爷爷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孩子对巴金产生了爱,产生了感情,才会自觉地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导。
二、以“你读懂这封信了吗?”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和巴金爷爷对话,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迹。信中的语言并不难懂,高年级的学生通过静静地与文本对话,联系课前搜集的信息,应该都能从信中读懂些什么,或是巴金对祖国人民的爱,或是如何写作,或是关于奉献的道理,或是如何对待活着的每一天,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心灵的交流,去读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朴素话语中的真情和真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心语,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个交流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点拨(如写作:听老师读,谈对句子新的体会),在学生情感呼之欲出时及时加点助推剂(老师的过渡语、小结语、颁奖辞),在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时及时引向更深的方向(引:巴金的生命开花了吗?学生交流巴金相关的信息,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对课外搜集信息的一次整合和运用,巴金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义),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情动而辞发”,在一步步走近文本,一步步走近巴金时,巴金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发清晰起来,巴金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强烈地触动着孩子的心灵,从信中孩子们读懂了许多许多,这个时候设计给巴金爷爷写话的环节,意在给予学生一个倾吐心声的机会,在写话中再次和巴金爷爷对话,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而写话又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语文,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如自己充满感情的过渡语,如巴金创作《家》的心灵独白、感动中国的颁奖辞、巴金的语录摘选,都希望营造一个浓浓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的磁场中不自觉地被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很多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感受便会在这情感场中蔓延开来。
画家乡的教学反思篇3
“有舍才有得,得与舍是辩证统一的。”这是教研员看完我这一课后对我最有启示的一句话。
为了把教学设计精彩的地方都展示出来,我在教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歌曲前的铺垫中加入了四二拍和四三拍听辨找孩子和找妈妈的环节。在教研员的指点下和后来我在其他班的试上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环节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学生,确实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应该直入主题将本课的闪光点──排字、学歌及情感处理发扬光大。
以前我总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跟他讲爱祖国、骄傲自豪地唱,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因此在情感处理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举例子,如:会演奏某种乐器,会某种别人没有的本事,或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在唱歌的时候想一想自己认为自豪的事情,把他们对自己身边事物的情感带到歌曲的演唱中,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
教研员建议我不要绕圈子,直接用歌曲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同时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首非常大气的歌曲叫我处理得太小气了。开始我不太理解,总觉得从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出发逐渐过渡到对祖国的热爱,怎么会成小气了呢?
后来我又在其它班级以及我所任教的三年级试上,这次我把重点放在对歌词的'理解处理上。如:第一句“中国有条大江”我介绍了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江,其长度位居世界第三,其流域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学生听后惊奇得瞪大双眼。我看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马上问:“长江够不够大呀?”学生齐声有力地回应道:“大!”在这种氛围下唱第一句效果就好多了。第二句唱到长江名字时的自豪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句我把重点放在了“源远”上,当学生了解到长江从远古时代久已存在时,再唱这一句时自然就带有着古老的气息。
最后一句突出“我”,把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进一步升华。“家乡”一词学生易唱得扁、窄。我就给学生分析:家乡指的是祖国的大家,而不是大连或是你自己的小家,所以要唱得宽、广、深一些。经这样一分析再加上师到位的范唱,这个问题便解决了。
当听着学生动情的演唱,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同时对教研员“用音乐本身去打动学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想自己以前在处理歌曲时将情感抛到一边,不厌其烦的逐字逐句的范唱纠正,总抱怨学生不用心,每一处都要讲上好多遍才能收到效果。而思想教育也只是在课的最后贴标签式的提一两句,只是走形式而已并没有收到实效。
在这首歌的教学设计上,我将情感与咬字、吐字还有思想教育三者融为一体,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对歌词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情感的调动又促进了咬字、吐字的良好效果,思想教育便在学生动情的演唱中无痕的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这时我才真正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三维目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的层面上,而我们以前的错误却是把知识技能放在主线上,所以才造成今天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要想让课改真正见到实效,教师必须先从理念上转变,然后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了更真实直接地认识之后才能使自己在理论上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
因此,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和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要双管齐下,同时还要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二者能相互促进。只有这样,课改才不会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走走形式喊喊口号而已,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会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画家乡的教学反思篇4
一、设计思路:
本次讲课主要依据二课时教学目标而设定的,紧紧围绕师生互动,从“导学案”要求来设定,共分温故互查、设问导读、合作交流、自主检测、展示点拨共五部分内容。并且在每一部分内容中都有问题的设问。
二、教学中的优点:
我认为这节课的亮点有:一是能利用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证明巴金并不普通,而是一个很谦虚,很了不起的人;二是将导学案中的设问导读题和巩固练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更值得我欣赏的一点是,改动后的设问导读题中,注重了教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开始时,自认为教案写得比较满意,但讲课后,确确实实发现教案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案及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教案设计内容过多,精炼不佳。教案设计中设计了全书主要内容,而忽视了重点的突出性。从而使教学中呈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并且整个过程不够完整,在重难点突出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2)时间把握不到位忽略了课堂效益,一味追求“师生互动”。同时,也没有花大量时间准备,有麻痹大意现象出现。
(3)每次讲完课后,总有讲不完的感觉。归结一点:没有精选所讲内容,面面俱到,还是没敢放开学生,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
(4) “导学案”合理运用,非常不成熟,有点班门弄斧之感觉。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认真研究、认真学习、多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向其他教学优秀的教师学习,多听听他们的指导,多多摸索教育教学规律,让自学的光芒充满自己的心灵,提升语文素质水平,这样才能为更好地教学奠定基础。
(5)多钻研钻研语文方面的书籍,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把自己的业务语文水平提升一个阶段,让更多的知识服务于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今后,我将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努力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画家乡的教学反思篇5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些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之一,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收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素材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第三,把搜集到的关于这个风俗的美丽传说也可以写进去,这样的文章会更生动。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题,一般说小学生写记叙文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实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有感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画家乡的教学反思篇6
?画家乡》一文通过对五个孩子所画家乡——海边、山里、平原、草原、城市的描述,让孩子们感受祖国多么辽阔、多么伟大!本文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渗透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章中五个不同地区的孩子的家乡美景,贴近生活,根据课文图文并茂、语言优美等特点,应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
我在第一次备课时,参考了许多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从欣赏祖国各地风光图片导入,用“自己出生在哪里?”这个问题,引出“家乡”这个概念,通过夸夸家乡的美,让他们在课前就带着对家乡热爱之情来学习课文,从而能为后面理解每位小朋友把自己家乡画的这么美,是因为爱家乡做下情感铺垫。接着让他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为了反馈他们初读的情况,下一环节,我设计的是出示本课所有带生字的词语,让他们读准字音,然后去掉拼音,让他们在词语的语境中初步认识本文的生字。再来又让他们带着“文中有哪些孩子,他们住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全班齐读课文,目的是为了巩固字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家乡,读好它,等下请你来介绍,这以环节的设计,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反馈课文朗读情况,给文章难读字正音。其实到这里为止,还只是初读课文,而我一节课的重点其实在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包括生字学习、内容理解、感情朗读、生字书写。在备好这课以后,我就担心时间不分配,重点内容在仓促的后半节课里不能很好落实。
第一节试教课我请了有多年低段教学经验的许配红老师来听课,在认真地听取了她对我这节课的评价与建议,以及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我对教案做了第一次修改。我把初读课文的环节做了必要的删减,把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知环节与自由初读课文相结合,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读好课文,然后又充分用好课本中的插图资源,让学生在看图说话中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对教学环节的有效合理地整合,既使教学思路更清晰,同时也节约下教学时间为落实教学重点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同时,第一节试教课后,我与许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更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经验,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你一定要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而不是接着你的半句话来回答问题;朗读的指导要有递进的层次,而其中评价语的准确性很重要;对于低段学生不宜将自学要求很书面化地用幻灯片出示,语言要更儿童化点,宜于学生接受。
我将第一次修改好的教案给教研师训部的王部长看,王部长耐心地将教案还需进一步修改的地方与我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应将“出示本课所有带生字的词语,让他们读准字音,然后去掉拼音,让他们在词语的语境中初步认识本文的生字”这一环节删除,因为这一环节感觉与后面的随文识字有点雷同,感觉上起来会很绕。然后,在王部长的.帮助下,我又将写字环节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认识要写的生字,并学会写这些生字。通过王部长给我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将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地衔接,并做好过度语的设计,使得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过度自然;要细化各个教学环节,要对学生进行充分预设,要在备教案的同时,更要备好学生。
对第二次修改的教案,我又进行了试讲,由挂职陈校长为我提意见,进行第三次修改。陈校长对文本的解读非常细致,她提出的修改意见让我意识到了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而我的这堂课缺少点人文内涵。我抓住了“画家乡”这条主线,却忽视了文本深处“爱家乡”这条副线,因此弱化了本节课的人文教育。在陈老师的建议下,我第三次修改教案,在对第二自然段感悟教学中突出了“爱家乡”的主题,让学生明白正因为小朋友“爱家乡”才把家乡的大海画的这么美丽,才把家乡的特产画的这么多。后来在第二次试教中,我发现抓住了这条副线,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被激发,同时也让他们特别能理解为什么小朋友们的家乡会这么漂亮,在朗读技巧稍加点拨的基础上,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就特别到位。
经过这三次修改,我的教案基本完善。第二试教后,自我感觉整体框架很流畅,教学思路清晰,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比如,评价语的匮乏与不准确性,使得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情感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对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教学有点绕,不是很流畅;教师自身语言太罗嗦,老是重复学生的话,让人感觉课堂是属于老师的“表演”舞台,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应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说,开心地学。
在对教案进行了第四次细小环节的修改和吸取几次试教失败地方的教训,我终于将一节比较完善的教学课展示给了学校领导和区教研员,这也是我将见习一年的教学展示。很高兴教研员和听课老师基本肯定了我这节课抓住了低段的特点进行教学,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在结合教研员对我的课的点评和我自身的反思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不足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1.一节课应给有始有终的感觉,我非常遗憾自己这节课自始自终没有将课题《画家乡》出示给学生看。其实这跟我平时上课不板书课题是又很大关系,平时总是在课件上打好课题,让学生读下。这次公开课,因为紧张就更加忘记写好课题,让学生读一读。
2.备课时应该设想得更周到一点,尽量简约教学板块,丰满教学细节。这节课一些细节,我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说一说“认识了哪些孩子,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然后又让他们看图猜一猜这是谁的家乡,本来这样整体感知就已经可以了,可是我还开火车让学生再反复说,浪费了教学时间;又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是接着我的话回答,没有将话说完整,而我没有及时指出让他们纠正。
3.低段的教学重点还是识字和写字,应该多留时间给孩子书写,同时还要展示学生的书写,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这次公开课不仅给了我展示的机会,其实我觉得更是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我非常地珍惜,并且也非常感谢给我指导的每位老师,我从他们每次给我指导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同时,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将自己好的地方做的更好,向师傅请教,向同事学习,将自己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争取下次能又更大的进步!
画家乡的教学反思篇7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复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的爱。学生从“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等语句中感受到巴金对家乡孩子的思念与喜爱之情。从“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体会到巴金带病回信,就是对家乡孩子的一种爱。有学生还联系信的末尾巴金对家乡孩子的期望,感受到巴金的心中装满了对家乡孩子的无限爱意。本环节大概化时5分钟。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先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划出含义深刻的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写下阅读感悟,提出疑难问题。在交流的时候,第一位学生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直觉告诉我,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我没有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后来学生的发言总体还比较踊跃,有的学生的发言还比较有水平。如一位学生从文中找到三组反义词“杰出——普通、失败——成功、奉献——享受”体会到巴金的谦虚、真诚与乐于奉献的品质。有一学生提出:“巴金的生命开花结果了吗?”这个问题虽然很浅显,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答案。我就组织学生顺藤摸瓜:让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学生联系“作家卡片”以及从课外书中了解到的资料谈“奉献”与“享受”的辩证关系。学生的主要观点有:1.没有奉献,世界便不复存在。2.“享受”的快乐是表面的、肤浅的,而通过“奉献”获得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也更为持久。3.贪图物质享受的人往往会很孤独,得不到别人的爱,而“爱”是世界上最最宝贵的东西。4.巴金作为一名作家为人类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捐献稿费奉献爱心,因此他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在世人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此时,让学生回答第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学习课文第四、五、六段。这段内容不难理解,我只是轻轻提醒学生:“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你觉得巴金爷爷说得有道理吗?想到今天的早读课,我觉得“珍惜时间”真是一门值得好好补习的功课。学生引用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名言谈珍惜时间的重要。课结束的时候,我提起《明日歌》,学生也就“明日复明日”地背起来。早上我还批评他们不用功,古诗积累得少,没想到这首诗他们居然也能背几句。又说到早上写在黑板上的韩愈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这真是“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下课的音乐已经响起,可还有几位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我指着板书在黑板上的“让生命开花结果”等文字,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而且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去回答这个问题。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后反思
一、扣题导入,简介巴金
这是谁写给家乡孩子的信呢?自然过渡到对巴金的简介。接着回忆信的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封回信,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巴金爷爷在回信中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交流回信的内容:回信的缘由;告诉孩子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教育孩子珍惜时间;提出希望。其中第二、三两部分是学习的重点。
三、批写旁注,走近巴金
本课的的学习仍然可以采用批写旁注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写从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如学习第一部分回信的缘由,学生就从“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体会到孩子们对巴金爷爷的关心,思念,敬佩,从而理解“温暖”。从“无论如何,……我终于拿起了笔。”“……多么……多么……”体会到巴金对孩子们的关爱。
第二部分,学生也体会出了巴金爷爷的谦逊,无私奉献,珍惜时间。这一部分是一个重点,要指导学生弄清句子与句子的联系。巴金爷爷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那么怎样奉献呢?那就是要让生命开花结果,就是要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那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付出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巴金爷爷像剥笋一样一层层地娓娓道来,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
最后提出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溢于言表。
画家乡的教学反思篇8
一、开放课堂,培养搜集信息能力
新教材中大部分口语交际设计的内容都需要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才会避免课堂上无话可说的现象,也才能使口语交际中有大量的信息提供交流。由于每个口语交际的设计都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因此在每个单元主题教学的一开始,我有意识的结合阅读教学布置各项准备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乡的风光,家乡的物产,家乡的变化。让学生在课堂外饶有兴趣的走近家乡,了解家乡。
新课标强调教学应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而是需要教师有“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这就要求拓宽了语文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口语交际内容,多来自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搜集到大量有关主题的材料,课内才能谈的活,谈的开。我在上这一课之前,便让学生们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主题的不同呈现方式的信息。如:图片、文字、照片等等。这样做,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多层情境,多向互动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李吉林老师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使语言的发展。”所谓情动而辞发,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我在设计该课时,积极创设情境,创设多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第一层情境:交流有关家乡风光、物产、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层情境::向不同的对象,夸家乡的风光、物产、变化。
第三层情境:为家乡作画,做宣传。每层情境设计的难度不同,层层递进,层层铺垫,体现了从句到段,循序渐进的原则。
情境的设计,还体现了交际的多向互动。生生互动:交流搜集的材料。师生互动:在第二情境中教师演,学生说。
群体互动: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式的集体讨论。多向互动,使语言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思想交流更活跃,思维碰撞更激烈。
三、激发兴趣,乐于交际,提早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口语教学中尤为重要。课堂上创设的多层情境,课堂上组织的多向互动,都让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参与到交际中去。表达自我,赞美家乡。课堂中有参与了表演、画画、音乐,全方位的快乐学习。
低年级的作文,要提早训练。而最关键的还要体现从说到写的原则。这节课,在学生充分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难度降低,学生乐意。并且还是把这些放入画画、剪贴画之中。学生的兴趣不言而喻。
总之,走进生活,情境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两大法宝。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走进生活对口语交际的重要作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相信会有更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走进口语交际课堂。学生也能像是在生活中享受生活似的,享受口语交际的快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