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和修改,通过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你,也让你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已经学了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是一切学习的基矗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们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和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保龄球规则:10+10+10+10+10+10+10+10+10+10=300
9+9+9+9+9+9+9+9+9+9=90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你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一预习的要求——①标段落②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①圈点勾画②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①作业本②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你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所谓“教学相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你可以在课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你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你们的好朋友。
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课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塣志。
写塣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五、作业:背诵全词。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篇5
一、复习计划
1、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2、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
3、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1)(简明、连贯、得体)
4、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5、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6、在复习期间,两周一次作文;每月一次考试。
二、思想、心理、身体准备
1、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保有坚定的态度。有的同学常立志,不能立长志,在玩到尽兴之时,忽而想到了高三的目标,于是乎,内心恐慌,导致兴尽而归,这样只能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我们只有树立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还记得讲《沁园春·长沙》是我给大家说的毛主席的立志诗吗?)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课时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肯定很难吧?可是苏格拉底说的却是:“请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到了第二天,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坚持甩手300下了?”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再问第二次,还有80%的学生举起了手,表示自己坚持下来了。一年以后,苏格拉底突然再次提起这件当时大家都觉得简单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又一次问所有的学生:“一年之前我说的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请做到的人举手。”
这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十分惭愧,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又一哲学泰斗的柏拉图。】
所以,坚持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坚持下去。对学习时刻保有百分百的热情,不能一曝十寒。谁能够坚持,谁就能成就大事。
2、心态决定一切。
?有人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瓦匠:“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彻砖块。”第二个说:“我在赚五十块钱。”第三个说:“我在建高楼大厦!”不同的心态,产生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十年后第一个人依然是瓦匠,第二个人依然每天为生计而忙碌,第三个人则成为了工程师。】
3、让反思成为习惯。在高三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要学会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在高三会做题,那么只是为了做题吗?当然不是,而是从题中找到规律,从对题目的反思中不断进步。
4、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保障。你要把高三平时的每一次测验看作是高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测,也只有这样才能像平时一样对待高考。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高三既是一个考验知识的时期,也是一个考验身体的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不只是为了高考的体育测试,更是为了能够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三、学习要求
1、工具书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文具准备
红色笔、笔记本(整理、积累、反思一体)
3、让读书成为习惯
要求每位同学每天拿出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可以使优秀作文,也可以是名家名作。
四、课堂作业
站在高三门口,我对自己说……
要求:写出来能够在高三一年中不断激励自己,并在课堂上大声说出来。
五、结束语
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生们每天上课前总要全体虔诚地祈祷,祈祷词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同学们,高三的语文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争分惜妙,共享语文乐园,决胜高考战场,铸就人生辉煌!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篇6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高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高一个人总结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