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文书网 >工作计划

7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认真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条不紊,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吾爱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7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7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7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

2、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 指导预习、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三、析题、释疑,课堂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教学用书》p206内容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教学用书》p204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补充《教学用书》p205-206有关内容),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教学用书》p207)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 .研讨课文,分析人物,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找出对胡屠户的语言、行动描写)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2.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本身的价值已经抽空了,代之以“中举”的价值、金钱权势的价值,这就是科举制度形成的价值观。其实,发疯的不只范进一人,他也不只是疯了那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围绕着“科举”团团转,转得如醉如痴,丧失了人性、人格、良知,这个社会不是陷入了“疯”状吗?(如,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张乡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二、赏析本文写作艺术,师生共同讨论: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语言行动前倨后恭的表现分析见一中的1题。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

4.本文大量的描写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试找出几例分析:

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2)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

(1)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2)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三、拓展延伸,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夸张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四、布置作业。完成“揣摩•运用”四、五。

7年级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师: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⑵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⑶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⑷自由读17和18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⑸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⑴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⑵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⑶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小结:

师:我们祖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它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课后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藏戏的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剧种,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这种戏剧的形成,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7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

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fányūzhuódíliánxièyìyīxiǎn

颐蕃淤泥濯洗涤清涟亵玩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莲君子的品格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风度气质(亭亵玩焉)----清高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位、朋、友、鱼、这、亚、对、买”8个生字,会认“科、杯、别、议、论、理、些、得”8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玛丽亚感情的变化,感悟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自己动手试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二、自主合作,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文中要求学会和要求会认的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座互读,读准字音。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抽读生字卡片。

4学生通过玩“开火车”等游戏识记生字(去掉音节)。

5学生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第一节。

1、学生朗读第一节。

2、说一说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听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四、写字教学。

1、出示本课生字:位、朋、友、鱼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交流识记方法,口头组词。

4、重点指导书写:鱼。老师范写。

5、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在巩固生字中读准读通。

1、认读生字词语。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二、在探究问题中读懂读好。

(一)再现“议论纷纷”。

1、画一画。面对科学家这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在文章中画出来。

2、读一读。指名读小朋友的对话。

3、想一想。如果你们当时在场,你会说什么?

(二)亲手实践,解答疑难。

1、朗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玛丽是怎么想的。

2、妈妈是怎么回答玛丽亚。指名读妈妈的'话。

3、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后,又会怎么做。

4、她看到了什么。指导读好第4自然段。

5、实验探究,体会情感变化。

(1)做实验。

(2)你看到了什么?

(3)面对这种结果,玛丽亚怎么想的?

6、有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三)练习对话,感悟体会。

1、创设情境,理解哈哈大笑。

2、自由读,读懂科学家的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比赛读,读好科学家的话。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结合课文,说说从哪里你还能读到这一意思。

(2)玛丽亚明白了这个道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指导读好“玛丽亚高兴地笑了”这句话,体会“高兴”之情。

(4)说说当你不相信别人的说法时,你会怎么做呢?

(四)通过“”了解居里夫人。

三、在书写指导中写对写好。

6、出示本课生字:这、亚、对、买

7、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8、交流识记方法,口头组词。

9、重点指导书写:这、亚。老师范写。

10、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16科学家的问题

自己动手试一试

7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收集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及各民族风俗习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课件激趣

(课件出示傣族泼水节活动场面)

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傣族、泼水节)简介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师:你参加过泼水节吗?想亲身经历、感受泼水节吗?现在我们就去参加一次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识字。

①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借助字卡,生字条等。

②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③游戏检查识字。夺红旗──抢摘丰收果──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参加泼水节。

4.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得通顺。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自愿展示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思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

2.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来,感到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相关词语,理解当时人民的心情。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前几句要做好声音和感情铺垫。

四、写字练习

1.重点:思、寿、凤、凰。凤凰二字第一笔要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品,学生互评互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出示生字卡,组词。

2.摘苹果游戏,检查词语。

二、细细品读,感情升华

1.学生自由朗读四至八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品读思考,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他为什么穿傣族服装?表情怎样?理解笑容满面,并练习说话。

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③你觉得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④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3.朗读指导,边读议边想象,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结尾感叹句要情绪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4.小结全文。泼水节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

三、拓展

1.将收集到的周总理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2.中国民俗我知道。由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人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

四、写字

1.出示其余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学生互评互议,评小小书法家。

(民族街小学刘冬梅)

7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

二、简单认识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于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同精灵的斗争》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一读,写一写

2、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3、理清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点→带信返程→一个个牺牲

(充满希望)(沮丧)(悲壮)

四、细读研讨

1、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3、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根据以上认识,谈谈你是的理解。用“悲在xxxx,而xxxx伟大”的句式表述。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4、找出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

5、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成功的英雄

2、失败的英雄

3、小结: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里根《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联系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情况,回忆一个事件,用文字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慨,体现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字数不限。

2、阅读推荐书目: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英》

?老人与海》——海明威《美》

7年级语文教案篇7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7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相关词语,灵活运用二类字,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练习用“勇猛”、“生气勃勃”说话

2.了解作者笔下的猫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

3.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课文了解大猫性格的古怪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及相关图片、照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作者描写猫的特点的相关语句

第一课时

一、揭示文题

1.家中养猫的同学,“比一比”谁家的猫是最聪明可爱的

2.介绍作者:猫的样子说也容易,写也容易,可是要说清楚猫的性格就比较难了而我国现代作家、语言大师、家住北京的老舍先生把猫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好像那只猫就在我们面前似的读后,喜爱之情你定会油然而生

过渡: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想想哪些自然段是写大花猫的,哪个自然段是写它小时候的事?

二、理清层次,研究猫的性格

大(1――3节),小(4节)

学生讨论,分步总结猫的特点:

大 古怪

小 淘气可爱

思考:大猫古怪的性格是从什么地方发展来的?

从小淘气是“因”,长大古怪为“果”

小结:大花猫的古怪性格是从它从小顽皮、淘气发展来的,我们今天就从原因入手享受课文

三、品赏第二段,指导背诵(第4小节)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小时候的猫很可爱?

(1)淘气――刚好满月,腿脚不稳

过渡:它“淘气”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2)出示“猫戏线团”图,用浪线线划出对应的内容,围绕着“一根”、“一个”练习背诵

2.出示以下思考题,进行分析探究:

(1)“不知”到底知道不知道?那这样写是什么意思?

(2)“摔了那么些跟头还不哭”或“撞疼了也不哭”,通过这些语句,你读到了什么?这句话妙在何处?

学生小结:老舍先生把家中的这只猫比作是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可见他特别爱猫

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指导课后自学

这节课我们了解小猫的淘气性格,下节课我们将围绕“古怪”二字,扣住猫大的时候的特点,大家一定会更感兴趣!

五、指导背诵

背诵讲究方法――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老舍先生像似一位“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我们讲述自己顽皮、可爱的孩子文美、情美、人更美希望同学们课后尽情体味其中浓浓的人情味

随堂小测验:

1.区别形近字

乘( )虑( )搞( )优( )

乖( )虎( )稿( )忧( )

2.完成词语

无( )无( ) 无( )无( )

尽( )尽( ) 尽( )尽( )

3.写出仿声词

小猫叫——

老鼠叫——

蛐蛐叫——

麻雀叫——

4.生活中的猫是很尽自己职责的,用你自己的语言具体说一说

5.有时候,“口语”“方言”在文章中出运用后,更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课文中就有,你摘出两个来,顺便自己也借助“口语”或“方言”写三、两句!

摘抄:

自己写: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

语言训练:学生按照这个句式用更具体的语句叙述

1.师:老舍爱花,但他更爱猫

2.师:我们不光爱花花草草,还爱小朋友

3.小结:爱,是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成长”的,作者爱,小时候的猫,因为那“小东西”给作者带来了生活的乐趣

二、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我们家的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读通了全文,而且重点了解了猫小时侯的.特点它小时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板书:淘气

2.它小时侯这样淘气可爱,那长大后又有什么特点呢?

3.出示录相:边看边听边想:大花猫有什么特点呢? 4、老舍先生把大花猫的这些特点在课文里已经写得非常具体了,只要认真品赏课文,大花猫便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三、自主朗读:

1.自主练读

学生体验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喜欢大花猫的什么特点你就读什么,并且画出其中你最喜欢的词语!

2.同桌互读

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相互交流喜欢的词语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灵活出示有关课件)

4.拓展思维

a、如果让老舍先生来读这些句子,他会怎样读呢?你能像他一样吗?

b、猫是如此的可爱,请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能各种特点的猫描绘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四、小结:

1.整体朗读并总结课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用“既……又……”的句式说说大花猫的古怪性格

2.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无论是古怪的大花猫,还是它小时侯的淘气,作者都对它充满了一种喜爱之情!

五、课外活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自家的猫带到你们玩耍的地方,把自己的猫(或其他小动物)玩具带到你游戏中的“家”里,你们要和小动物玩个痛快!把它们的特点牢牢的把握在手中!再上课,看谁叙述的最精彩!!

六、拓展阅读题

蚂蚁

我家墙角有一窝蚂蚁,我很喜欢观察它们

蚂蚁很聪明!经常到离家很远的地去找食物有一次,我见一只黑蚂蚁找到了一小块鱼肉,但它自己怎么也拖不回家后来,它就一溜烟地跑回了家,搬来了一大群的兵,最后,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鱼肉拖了回去

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还发现: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辨别 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她们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我曾经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够一条横线,使得蚂蚁们都迷路了我知道,可能是我手上的“怪味”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了的缘故

1.在短文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解释词语

同心协力:

缘故:

3.说一说蚂蚁有哪写特点?

4.你还知道蚂蚁有哪些本领,请告诉大家!

随堂小测验:

一、选择合适的字

增 蹭

( )加 磨( )递( )( )痒

腔 控

( )制 腹( )口( ) 遥( )

殃 秧

遭( ) ( )苗 插( ) 灾( )

二、填上合适的字完成句子

1.山上的老hǔ( )很不xū( ) 心,它跑进狼群中大喊:“我不怕你们!”它没有考lǜ ( )自己身单力薄,最终送了命!

2.孩子们跑进cài( )地去cǎi( )花,把刚长出的小苗都cǎi ( )倒了

三、按照要求写词语

(1)写出近义词:

沉没不语——( )

兴旺发达——( )

慈眉善目——( )

瞬息万变——( )

(2)填写关联词:

①小妹妹( )摔破了腿,( )她一声也没有哭

②( )小猫的叫声很动听,( )我把这声音录了下来!

四、课文传真

后来,(小猫)胆子越( )越( ),就到( )子里去玩( ),从这个( )( )跳到( )( )花盆,还抱着花枝打( )( )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2.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用“——”标注出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三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优秀5篇

七年级下语文工作总结优秀5篇

一年级语文组教学工作计划优秀5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工作总结2023优秀5篇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秀6篇

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工作计划优秀6篇

2024年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优秀5篇

8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参考7篇

7年级语文工作总结参考8篇

二年级升三年级语文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896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