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促进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教案的设计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以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以下是吾爱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山中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山中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意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最近忙吗?想轻松轻松吗?今天老师要到大山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顺便去拜访我的几个老朋友,你们想跟着我去吗?出发之前,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我的?(引导学生第一次质疑)我先不告诉你,随我到了那儿你就知道了。
二、师生互动:
1、现在就请同学们走进大山,去会一会我的朋友吧!并用你手中的笔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请学生快速读课文,并且把这些朋友一一找出来,作上记号)
2、现在请你说一说你都见到了我的哪几位朋友?(师相机板书)
3、请同学们在用心的与这些朋友交流一下,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个?(找一个或几个知心朋友)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4、想必同学们和你的知心朋友交流好了吧。现在就把你的知心朋友介绍给大家吧!(同学们一一介绍)
5、同学们,今天我们与这些朋友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你们觉得这些“朋友”可爱吗?为什么?那我们与这么多“可爱的朋友”欢聚一堂,你们高兴吗?(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三、课后拓展:
1、师述:同学们,你们别只顾着自己玩了,可别忘了我们的客人!我想坐在旁边的老师们一定也想想我们一样到山中去玩一玩,去领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你们说了?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充当某一处景物,老师们到山中游玩,当游客来到你们面前时,你们就用心向他们做自我介绍,看谁把游客牢牢的吸引住。(事先准备几个写有景物名称的卡片,如古桥、瀑布、小溪、菊花……还准备几个空白卡片,让学生自选景物)
2、小组长选卡片——景物。
3、小组内商量讨论,打好腹稿,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4、“游客”开始游览,走到哪儿,就请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扮演的景物都太好了,不仅向游人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同时也让游客感到了快乐。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用心与大自然中的一切去交流,你将会从中感受到许多你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东西,不信的话,就试一试吧!
山中教案篇2
一. 教学目的:
1. 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及词语。
2. 列出“我的朋友”都是谁?
3. “我的朋友”与我的交流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 山林情景的描写。
2. 我是怎么与“我的朋友”进行交流的?
3. 拟人方式的表现在何处?
三.教学过程:
1. 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问他们:
在阅读本课文的过程中,你的心情如何?
2.让学生讨论:
山中的朋友指的是谁?
3.一一将学生所列出的朋友板书在黑板上。
4.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所列出的朋友进行描述。
5.让学生在课文中将与刚才所描述的语言对照课文上的语言,以此增强对文章的识记和理解。
6.让学生讨论:文章为什么要拟人的艺术表现方式?
7.叫学生把文章中的优美句子画出来。
8.课堂练习:让学生模拟书本上所描写的情景与对话,同桌之间进行模拟表演。
9.作业布置:把文章的生字及词语进行造句。
我在上完这一课书后有着深刻的教学反思:
1、 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体会不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深刻用途。
2、 学生的阅读速度比较慢。
3、在对情景的模拟表述方面,学生的模拟性的口语表述能力不强。
山中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山中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把握文中叙事,抒性两条线索,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验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二)能力培养点
通过对“乐以教和”这一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段分析主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接触,进入到诗情画意中,得到美的陶冶纯净心灵,亲切自然。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抓住文中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这部分内容,感受理解主旨“乐以教和”。
(2)难点
在与《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比较中,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3)疑点
“山色空蒙雨亦奇”,这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竟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对于这点的理解体味。
2、课型及教学思路
本文是篇散文,语言自然亲切,由情而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记叙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所具备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细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段意,把握文中叙事,抒情两条线,初步领会主题;然后根据文章主题解读文章关键句段,更深刻地领会主题;最后链接生活,切身体会感受主题。
三、媒体平台
1、教具学具准备
本课朗读录音,多媒体
2、课件
(1)课件构想
设计西湖两景,背景为大山,配以节奏缓慢而抒情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学生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去体味“我”的感受。
(2)素材储备
大山 雨 树 音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丰子恺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他:“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
寂寥 趋之如归 怨天尤人 嘈杂 冗长
弄堂 工尺 和唱 陶冶 乐以教和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进入文章情境,并体验想像,思考文章内容:
(1)漫谈读(听)后感受、收获、疑惑。
学生有话便说,无拘无束,力求说出每个学生独特的认识、体验。
(2)概括每个小节内容,理解文章思路结构及线索。
明确:①第一自然段写山中遇雨和避雨
②第二自然段写“我”和两个女孩不同心境
③第三自然段写作者为了安慰两个女孩而向茶博士借琴
④第四自然段写作者拉琴,女孩和唱,并招来山村青年齐声歌唱。
⑤第五自然段写与山村青年依依惜别。
点拨:本文不仅有叙事这条线索,还有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扫兴——欢喜——兴奋——惜别
总结:叙事与抒情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3、4、5小节,深刻体会“乐以教和”主旨和文章语言美
问:①你们喜欢雨吗?说说你在雨中的感受?有谁曾经感受雨中的快乐?
明确:激活学生思维和生活体验,读懂“自己”。
蹦水、喝水、打水仗、淌水、踩水花
②为什么作者在山前小茶店里避雨的感觉特别好?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作答,紧扣文本。
明确:此环节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和作者。
点拨:视觉美: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觉美:寂寥而深沉
人文美:乐以教和
2、品味课文语??
学生精读课文,勾画出喜欢的句子并朗读品味。
点拨:
①“你会拉的?你会拉的?”重复,问中含有肯定的意味,女孩急切心情。
②两个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情感自然、真挚。
③一时把这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闹”气氛热烈,无拘无束,“温暖”既写环境,又写作者感受,表达其欣喜之情。
④“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时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四个“有之”,排比重复,音韵铿锵,且牵扯引我们的视线,感受胡琴的随处可见。
这样的句子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评价,欣赏。
总结:感谢这场雨,让“我们”一行三人被困三家村,而拉起了琴,唱起了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至于三家村人对我们这些萍水相逢之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女孩遇雨而苦闷,怨无尤人也变得欢喜,兴奋起来。我也因感受到雨中的朦胧和大山的寂静、空旷,因而洗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压抑,而这一切又都是音乐起了关键性作用。
3、读删节课文(齐读)
总结:这音乐不是钢琴伴奏,也不是小提琴协奏而是二胡弹拉,不是在教室,是在野外,那么原生态,那么随意、那么自然,不是演员,是普通百姓,那样投入,那样和谐。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链接生活
你爱听音乐吗?音乐在你的生活中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举例说明亦可,诗意化的语言描绘音乐的作用也可,能谈到中央台的大家唱,心连心、红歌会、中青歌会的节目也可,谈到各人对音乐的看法都可。
2、学习小结本课收获(内容、写作)
写作:运用比较、突出主题
语言生动、耐人寻味
双线展开、内容丰富
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五、作业反馈:
欣赏《高山流水》古琴曲,写出听后的情境和真实感受。
山中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课后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写得很生动。
山中教案篇6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
山中教案篇7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公园教案7篇
★ 《锦瑟》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