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们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而精心布置的教学任务,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让课堂更具教学活力,下面是吾爱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四年级除法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四年级除法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81—8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确定商的位置及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确定商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新课教学
今天是“阅读日”,四(1)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我们来到了图书馆。
出示主题图。
你从图中得到了那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师有选择的板书应用题
1、出示例1
那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估计一下这些书可以分给几个班?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通过估算,知道了这些书可以分给3个班,除了估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引出笔算)
对了,这道题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算除法(出示课题:笔算除法)
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来计算这道题(要求: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
教师巡视,找个学生板演。再找个错的。说清各个数字表示什么?
提问:你把商写在了哪一位的上面?
为什么应该写在个位上?(配合学生的回答,用直观图来加深理解)
商3写在个位上,因为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现在除到个位所以就把商写在个位上。
(多叫几个学生来说理)
问把商写在十位上的同学:你为什么把3写在十位上?3写在十位上就表示3个几?而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可以分给3个班,你现在觉的应该把商写在什么位置上?那我们现在就把他改正过来好吗?
刚才把商写在十位的同学,你现在认为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上?那么,我们把商的位置改过来好吗?
再解决单位,应该在横式上写清楚单位。
同学们,那象这类题目你会做了吗?那我们就来做2个练习。(指名2生板演)
做一做:
____ _____
10)3 0 40 )8 5
大家看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板书:除数是两位数,(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出示例2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题目,那我们再来看第二道题
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解决第一题的方法,也就是先写横式再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一生板演)
那么大家认为这个4应该写在哪位上?(多提问几个学生)
引导学生说出: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为什么不能把商写在十位上?
(板书)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我们来做这样一组题目。
做一做2 (3名学生板演)
____ ______ _____
20)140 50 )280 80 )856
二、巩固练习
刚才同学们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做笔算除法的方法,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再来做几道题目
1、 计算下面各题
420÷60 78÷20 380÷70
反馈后,同桌看看他算的对吗
2、
____ _____ ______
40)80 60 )300 30 )270
_________ ______
40)83 60 )312 30 )273
先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通过计算得到什么启发,使学生体会到要算83÷40,就应该先把83估成80
师:学好除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王老师带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钱?(计算器20元/个)
要求看清图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检查反馈时强调格式及书写完整。
83÷20=4(个)……3(元)
答:可以买4个计算器,还剩3元。
4、四年级230名同学去秋游,要租几辆车呢?(50人/辆)
要求读出旁白的话及图中标出的数据,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①230÷50=4(辆)……30(人) ②230÷50=4(辆)……30(人)
答:一共要租4辆车,还剩30人。 4+1=5(辆)
答:一共要租5辆车。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四、作业
p82 做一做 第2题 的后面4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除法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选择相应的简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情境图,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生3:先扩大再缩小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可能说不太清楚,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计算结果不变,应缩小到原来的)
(4)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简便算法。
①这几种算法有哪些相同点?(结果一样;算法都比较简便)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吗?
(5)总结: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教材29页例8(2)。
(1)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预设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支数求出单价。
330÷(5×2)
=330÷10
=33(元)
(4)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①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330÷5÷2=330÷(5×2)
质疑: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结果相等呢?
学生借助题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都能求出最终的结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方法选优: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比较简便?(出示课堂活动卡)
(6)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简便计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鼓励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0页1、4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除法教案篇3
教学内容:
22页例3
教学目标:
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口算
400÷10080÷890÷1056÷849÷763÷781÷9
2. 出示
74x4=29652x7=364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出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 出示
284÷4=350÷7=16÷4=14÷7=296÷4=36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3. 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4. 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
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三、练习
1.做一做
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381÷3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四年级除法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x()<280 20x()<82 40x()<278
70x()<165 30x()<182 90x()<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
①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②括号里能填几;
③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小学数学四年级除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2.情境引入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例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例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里减去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2.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认为在计算分数的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四年级除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4、创新目标:通过计算,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感受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
教学分析:
乘这里讲的简便算法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这种简便算法,是利用了“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此外,还要看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用两位数除改写成用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除,使计算简便。因此,教材一开始,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教学重点:
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
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教师行为:导引目标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360÷40、450÷30、350÷70
450÷50、630÷70、800÷100、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54=()×()
32=()×()、40=()×()
25=()×()、28=()×()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180÷4÷5=180÷()、140÷5÷4=140÷()
240÷5÷6=240÷()、190÷5÷2=190÷()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造条件
教学例3(1)出示例3390÷5÷6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
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 810÷9÷2
=90÷2 =810÷(9×2)
=45 =810÷18=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组织研究
教学例4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4:420÷35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
420÷35 420÷35
=420÷7÷5 =420÷5÷7
=60÷5 =84÷7
=12 =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三、引导创新
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480÷32
四、反思小结
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